原來!!台灣電鏡儀器股票是這樣的公司!!
台灣電鏡儀器掛牌嗎?
因為台灣電鏡儀器是未上市
這些公司的訊息相對較少
所以公司掛牌的訊息還是等公司正式公告為主
沒有正式公告的訊息 都應保守看待
這篇文章會將台灣電鏡儀器股票的公司基本資料、公司新聞統整起來,
可以快速了解這家公司~
想要做好投資 一定要多了解公司
希望大家能多多利用
也歡迎版友們多提供相關公司訊息
若有任何台灣電鏡儀器股票的問題
或者台灣電鏡儀器環股價相關資訊
都歡迎加入LINE好友或來電交流討論
或者用 LINE ID是 ipo888 歡迎加入好友討論
歡迎直接來電~0960-550-797 陳先生<----手機點我即可撥號
本站提醒
本篇文章純粹由私人整理媒體報導新聞,方便投資人了解公司的相關訊息,
這裡與內容公司無任何關係,文章提到的股票資訊,不代表內容公司有對外流通股票
文章內容皆來自網路上搜尋的新聞,內容報導的真實性,還請版友們自行求證。
另外本站並無任何推薦、銷售、勸誘投資股票之行為,也不接受委託交易
如有冒充本站名義進行上述行為,請告知本站,也請大家不要受騙上當。
歡迎版友們一起討論交流此公司訊息,多多提供資訊
如公司資訊、財務狀況、產業前景、市場流動性之類的訊息
如有造成公司困擾,還煩請私訊告知,將立即處理
台灣電鏡儀器股價參考
台灣電鏡儀器股票新聞
【公告】M31112年股東常會董事改選當選名單
中央社
2023年5月24日
日 期:2023年05月24日
公司名稱:M31 (6643)
主 旨:M31112年股東常會董事改選當選名單
發言人:蘇芷儀
說 明:
1.發生變動日期:112/05/24
2.選任或變動人員別(請輸入法人董事、法人監察人、獨立董事、
自然人董事或自然人監察人):自然人董事及獨立董事
3.舊任者職稱及姓名:
董事:陳慧玲、張原熏、劉立國及柯宗羲
獨立董事:林俊吉、黃詩瑩及莊景德
4.舊任者簡歷:
姓名 簡歷
======= ========================================
陳慧玲 本公司董事長
張原熏 本公司董事暨總經理
劉立國 智微科技(股)公司董事長及總經理
柯宗羲 漢磊先進投資控股(股)公司獨立董事
林俊吉 台灣電鏡儀器(股)公司董事長
黃詩瑩 志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
莊景德 國立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教授(退休)
5.新任者職稱及姓名:
董事:陳慧玲、張原熏、劉立國及賴俊豪
獨立董事:林俊吉、黃詩瑩及吳誠文
6.新任者簡歷:
姓名 簡歷
======= ========================================
陳慧玲 本公司董事長
張原熏 本公司董事暨總經理
劉立國 智微科技(股)公司董事長及總經理
賴俊豪 光環科技(股)公司獨立董事
林俊吉 台灣電鏡儀器(股)公司董事長
黃詩瑩 志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
吳誠文 南臺科技大學校長
7.異動情形(請輸入「辭職」、「解任」、「任期屆滿」、「逝世」或「新任」):
任期屆滿
8.異動原因:任期屆滿改選
9.新任者選任時持股數:
姓名 選任時持股數
================= ===============
董事 陳慧玲 6,762,000股
董事 張原熏 187,000股
董事 劉立國 0股
董事 賴俊豪 0股
獨立董事 林俊吉 0股
獨立董事 黃詩瑩 0股
獨立董事 吳誠文 0股
10.原任期(例xx/xx/xx ~ xx/xx/xx):109/5/29~112/5/28
11.新任生效日期:112/5/24
12.同任期董事變動比率:全面改選,故不適用
13.同任期獨立董事變動比率:全面改選,故不適用
14.同任期監察人變動比率:不適用
15.屬三分之一以上董事發生變動(請輸入是或否):否
16.其他應敘明事項(若事件發生或決議之主體係屬公開發行以上公司,
本則重大訊息同時符合證券交易法施行細則第7條第6款所定
對股東權益或證券價格有重大影響之事項):無
台灣電鏡Nereuscope獲國家新創獎
第12屆國家新創獎得主中,唯一一家儀器設備開發商─台灣電鏡儀器(TEMIC),同時也是台灣第一家100%自有電子顯微鏡研發製造技術的公司,是以全球唯一能結合「流體」以及「螢光」技術的掃描電子顯微鏡─Nereuscope,獲得評審肯定。
總經理黃祖緯表示,台灣電鏡儀器與工研院量測中心合作開發的「Nereuscope流體螢光共顯微電子顯微鏡」(Nereus取自希臘神話「海神」之意),突破過去無法觀察含水樣品的限制,可在電子顯微鏡中模擬培養細胞的環境,並即時穩定地控制液體的流速、濃度與溫度,更可附加生醫檢測常用的螢光顯微功能,從此打破電子束檢測與光學檢測之間的藩籬。
Nereuscope流體螢光共顯微電子顯微鏡」目標提供生醫材產業40nm以下的液相解析能力。除台灣與大陸外,即將布局北美與日本市場。
台灣電鏡團隊的前身,是曾獲得科技部創新創業激勵計畫優勝的清華大學電子顯微鏡團隊。創辦人工程與系統科學系陳福榮教授指出,自2008年啟動電子顯微鏡自研發的契機,就是不樂見歐美日長期把持尖端儀器輸出,台灣唯有掌握科學儀器研發製造才能加速自身科技的發展。
技術亮點/彩色電子顯微鏡 台廠商機大
人類對於微小的世界,向來好奇,顯微鏡為人們打開新的視野。發展至今,可觀察奈米等級細微影像的電子顯微鏡,已成為生物科技研究的必要工具。因應市場需求,以及在創新創業的風潮下,國內第一家電子顯微儀器公司「台灣電鏡儀器」於2013年成立,這家結合清大研發團隊及工研院技術支持的公司,可望在兩到三年內超越韓國,躋身全球少數具備供應桌上型電子顯微鏡與臨場(in-situ)觀察能力的廠商。
「台灣電鏡儀器」創辦人為清華大學陳福榮教授,有鑑於傳統電子顯微鏡體積龐大、售價過高,他苦思如何讓彷彿一台車的大機器,能縮小到桌上型,像電腦主機一樣,易於操作及供研發之用。在他創意與技術支援下,台灣電鏡儀器就此誕生,主要成員為清大等校院研究人員所構成的團隊,經與工研院合作後,掌握許多關鍵技術及資金的投入,甫上市就吸引不少廠商開始試用。
自2008年起,在這長達六年多的研發過程中,台灣電鏡儀器的原始核心技術團隊陸續獲得奈米國家科技計畫、創新創業激勵計畫,與工研院創新工業技術移轉股份有限公司的支持,終於在2013年邁入商業化階段,成為台灣第一家投入電子顯微鏡研發的公司。陳福榮強調,得到工研院創業育成中心與技術支援,都是該公司發展快速的重要關鍵。
在穿戴式裝置風潮的帶動下,高科技產品愈來愈走向輕、薄、短、小。台灣電鏡儀器總經理黃祖緯指出,該公司在開發整合光學功能的電子顯微鏡的過程中,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如何將原本體積可能巨大如一台小轎車的顯微鏡機臺,縮小成如同電腦主機一般大小。
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工研院量測中心的研發團隊提供了關鍵的協助。因市面上買不到台灣電鏡公司需要的機構零件,所以工研院特別為該公司研發客製化的光學與微流體設備元件,並成功將這些元件微小化。這些微小化的元件,讓該公司開發出功能連高階等級電鏡也罕見的新穎功能,但價格卻比同級產品實惠許多的「流體螢光共顯微電子顯微鏡: Nereuscope」,非常具有市場競爭力。
台灣電鏡儀器總經理黃祖緯指出,傳統電子顯微鏡雖一直是奈米量測的利器,但缺點是只能提供黑白(灰階)的影像,以及只能觀測乾燥後的樣品,而光學顯微鏡雖可提供彩色影像,但解析度較低。如今新開發出來的「流體螢光共顯微電子顯微鏡」,展現光學與電子顯微鏡共成像(Correlative Light Electron Microscope, CLEM)的先進功能,能提供高解析的彩色影像;並因內含精密的溫度與微流量控制系統,便可觀察潮溼甚至是活體樣本,突破傳統電子顯微鏡的最大限制。另一方面,工研院創業育成的資源不僅提供空間、人力及軟硬體設施,還引進創業投資基金、大學院校及政府部門企業輔導體系等資源,是一個具有商務服務、管理訓練、資金挹注、技術支援等多項功能的整體服務。尤其工研院可提供跨產業的技術交流,對有志投入創業的新創公司或團隊,堪稱是最佳的創業地點。陳福榮強調,透過精密科學儀器的輕量化,能更有效掌控產品的成本與應用,為產業鏈帶來更多刺激與革新。桌上型掃描電子顯微鏡是展現臺灣精密製造實力的第一步,未來更將整合產學界的技術能量,也期許「台灣電鏡儀器」未來能成為國際知名的科學儀器品牌。
【第三代半導體1】台灣第三代半導體第一人!最神祕的千億富豪 揭祕漢民集團黃民奇
2021/07/07 16:00 文| 林宏達
漢民集團堪稱是台灣最大的本土半導體設備公司,但幾乎所有的公開資訊中,都找不到任何財務資料,也看不見它們的布局;這家神祕集團最重要的操盤人,就是漢民科技董事長黃民奇。
今年5月公布的《富比世》台灣50大富豪榜上,黃民奇以14億美元的身價,名列第36,身價略高於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不過,黃民奇恐怕是榜上最神祕的半導體富豪,他創立的漢民科技並未上市,外界對他的事業版圖並不了解,連漢民的員工都只知道「我們有很多的轉投資公司」。採訪中,我們詢問多位漢民員工「公司為什麼不上市」,得到的答案很一致:「因為我們不缺錢!」
《神祕富人》漢民科技不上市「因為不缺錢」
黃民奇為何口袋如此之深?外界只知道黃民奇投資電子束檢測多年,並曾以1000億元高價,將旗下漢微科賣給曝光機大廠艾司摩爾(ASML)。但一位熟悉漢民的產業人士透露,「這集團的年營業額,大概是新台幣數百億元」,光是旗下漢磊和嘉晶的營收,去年就已達97億元,但台灣其他本土半導體設備廠的規模,多半只有20、30億元左右。
漢民科技在官網中揭露,他們歷年來參與了台灣和東南亞所有晶圓廠和光電廠的建廠,過去10年也積極發展中國市場,總共安裝超過22000台的各式設備。換句話說,各個不同陣營的廠商,都需要漢民的服務與設備。而這門高獲利的生意,黃民奇已經做了44年!《富比世》估計黃民奇的身價是新台幣500多億元,恐怕是低估了他的身價。
黃民奇一生的財富,與3個關鍵有關。第1,1988年,漢民拿下艾司摩爾步進機的代理權,當時台積電成立才第2年,這是半導體曝光製程的關鍵設備。第2,1989年,漢民又拿下東京威力科創(TEL)全系列產品的代理權;東京威力科創是日本產品最齊全的半導體設備公司,有一段時間漢民在台灣的營業額,比美商應材還大。第3,1992年,漢民開設新加坡分公司,與東京威力等公司合作,開發國際市場。當時,東京威力科創在全世界都有子公司,唯獨台灣和新加坡交給代理商營運。
《尋寶達人》靠艾司摩爾、東京威力科創賺第一桶金
只是,艾司摩爾從2002年在台設立子公司,逐步收回代理權;2018年3月,東京威力也公布,在東南亞將走向直供模式,所有業務都交由新加坡子公司負責。今年1月,東京威力公告,原本在東京威力新加坡分公司出任副董事長的呂煇強正式退休,他也是漢民新加坡分公司的總裁。漢民和東京威力的業務關係正在逐步轉型。
未來幾年,漢民仍會收到東京威力科創付給漢民的權利金,但是未來漢民從代理東京威力科創設備帶進的營收,將逐漸減少,雖然漢民仍有不少代理事業,但也積極發展自有的新產品。這也正是為什麼,過去幾年,雖然黃民奇大部分時間不在台灣,但旗下公司獲利的腳步卻快速推進,像漢磊上櫃多年,今年可望轉虧為盈。
黃民奇會這麼成功,除了時機對,還有一個重點,就是敢投資冷門、尖端,且燒錢的技術,像投資尖端半導體設備,規模動輒以億元計算。以他投資的漢辰為例,這家公司從事離子植入機領域的研發超過20年,目前漢辰已擁有出5奈米製程使用的離子植入機技術,「是台灣唯一趕得上最先進製程的半導體設備廠商。」業內人士指出。
「漢民像是台灣民間版的貝爾實驗室。」一位業界人士觀察,「漢民著重把基礎科學變成設備的能力,這幾年逐步把最先進的離子束、中子束、電子束技術,從半導體領域發展到生醫領域」,例如轉投資的禾榮科技,發展中子束控制技術,利用癌症細胞吸收硼的特性,發展硼中子治療控制系統,能精準讓癌細胞在放射治療時,接收到比正常細胞多5、6倍的放射線,目前已跟台北榮總、中國醫藥大學合作用於頭頸癌和腦癌治療上。還有瀚源生醫,他們的生物晶片,能在指尖大小的晶片上,容納100萬個生物感測器,可以用在癌症篩檢、心血管病情檢測上。
漢民甚至還投資公司,發展人工心臟(MCS)技術,成立怡忠科技發展心室輔助器,台灣發展的技術可以微創植入,心臟病末期的患者植入這項產品,可以降低心臟衰竭的機率,被視為是顛覆性的醫材技術,現在最熱門的第3代半導體,黃民奇早在十幾年前,就跟俄羅斯聖彼德堡的先進實驗室,簽下數百萬美元的技術移轉合約,移轉相關技術。
《科技狂人》抗癌醫材、電子眼、智慧窗 投資廣泛
黃民奇也投資不少團隊後,把這些人才請回台灣發展,例如,當初漢微科漢辰的團隊就是因此從矽谷移回台灣,現在,漢民旗下的醫創,原本就是在美國第一個開發出愛滋病試劑的團隊,在台灣開發各種病毒試劑,甚至是更難的癌症試劑。
很多公司怕投資新技術,怕賠錢,黃民奇卻是大把大把投資,虧損也持續投資,一位業界人士說「他從不review(檢討)人,從不lay off(裁員)員工」,我們好奇漢民如何管理轉投資,一位漢民員工說:「財務的基本原理都一樣,他會看你做到哪些milestone(里程碑),他比別人多一點耐心」。
黃民奇在化合物半導體技術上也投下不少錢,最知名的例子,是他與美國EPC公司的合作,這個故事還曾登上美國《Fast Company》雜誌。
EPC執行長林道(Alex Lidow)1977年在史丹佛大學讀研究所時,發明一種新型的功率半導體技術(HEXFET power MOSFET),原本足以讓他的家族企業International Rectifier每年收取9億美元的授權金,沒想到正當他想改造以矽為主的半導體產業時,董事會卻以財報不實為理由,把他踢出自己的家族企業,這家公司在2015年被賣給了英飛凌。
International Rectifier原本就是漢磊的客戶,黃民奇看到林道不惜抵押房子也要繼續投資氮化鎵技術,決定全力幫助他。2007年,黃民奇和林道共同創辦了EPC,黃民奇仍是EPC的大股東,而EPC在400伏特以下的氮化鎵晶片全球市占率已達8成,EPC的產品也在漢磊和嘉晶的產線上生產,在許多油電混合車、光達用的電源晶片裡,都看得到EPC和台灣合作生產的晶片。
近幾年,黃民奇比過去更加低調。在2016年出售漢微科之後,黃民奇辭去了漢磊、嘉晶等多家公司的董事長,也很少公開亮相,業界傳出,黃民奇一度罹患癌症,要採用台灣尚未核准的新藥,因此轉赴新加坡治療,近年已經康復。本刊像漢民求證,得到答案是,他現在每天仍行程滿檔,元氣十足,正以新加坡為基地進行新一輪投資和布局。
《用人奇才》組A-team決策 太太林淑玲是關鍵
事實上,在2016年以1000億元新台幣將漢微科賣給艾司摩爾之後,黃民奇手握數百億元資金,過去5年,大力投資各種生技的新技術。「他看的都是5年、10年後要解決的問題,」業界人士透露,「現在科技的發展已經到了新的轉折點…,你知道嗎,量子電腦最大的應用,就是解算RNA(核糖核酸),未來幾年,生物技術發展會非常快。」漢民因此決定,把生物科技當成公司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漢民重要決策會由內部的「A-team」決定,成員除了黃民奇,還包括他的太太副董事長林淑玲、黃民奇的姊姊黃美雲、副董事長許金榮等人。「說服黃民奇投資的難度如果是3分,那麼說服林淑玲投資的難度就是12分。」這幾年,林淑玲扮演的是提高公司執行力的角色,黃美雲則負責把守財務大關,加上林淑玲的弟弟林冬青、林士青投入設備研發,總經理陳溪新掌理公司營運,形成漢民最核心的團隊。
「漢民團隊動手的能力很強,對機會的嗅覺很敏銳。」業界人士透露,黃民奇看人才的方法很直接,黃民奇會讓對方帶助手進駐會議室,再把公司過去幾年的營業資料丟給他們,「下午4時報告,這家公司要怎麼樣轉虧為盈。」
《前景展望》半導體、醫療設備 將是發展重心
未來,漢民的業務,將分成半導體、關鍵零組件和生物醫療3大塊發展。
雖然製造最先進的半導體設備愈來愈困難,但漢辰仍持續投入離子束技術,雖然因為現有的FinFET製程,做離子植入機現在並非顯學,但外界也推斷,在3奈米以下製程,當電晶體設計轉為採用GAA(gate-all -around)的設計,離子植入機可望再次走紅。此外,像漢民投資的台灣電鏡,是漢民繼漢微科之後培養的電子顯微鏡公司,已可以用在精密檢測上。
漢民在代理比重降低之後,可望利用過去多年累積的經驗和資源,走向提供半導體設備認證「Hermes Certified」(漢民認證)的方向,驗證其他廠商零件是否符合半導體需求,或是提供漢民自製產品供設備使用。另一條路,則是醫療設備和系統。這個領域跟半導體設備類似,不管是遠距醫療系統,還是質子治療機,除了用得到漢民原有的高科技技術,還可以靠服務賺取穩定的現金流。像漢民原醫就和Mevion公司合作,把質子治療機服務推往泰國等東南亞市場。林淑玲則兼任醫創生物科技的董事長,顯示對科技結合醫療的高度興趣。今年開始,漢民從IC跨入細胞、新能源的轉型將會加速,他10年前布局的第3代半導體,已成當紅炸子雞。跟著黃民奇的布局尋找,將有機會發現,台灣下一個40年有機會大紅的新產業。
國內首間-電子顯微鏡自己設計製造
以電子束檢測技術為核心,持續開發桌上型掃 描電子顯微鏡,以及電子/光子偵測器、液體樣品套件等相關產品。
專業能力涵蓋機構 設計、真空技術、電子光學模擬、電子儀控、微機電元件以及跨系統軟韌體整合。
精密科學儀器的輕量化
「台灣電鏡」提供的產品相較於傳統落地型掃描電子顯微鏡,體積小(一張桌面可安置)、架構簡單、易維護低廠務需要(無須冷卻水)且極具價格優勢(僅傳統的15%~20%);與競爭對手相比,電子槍規格更高,除了同樣可搭載成份分析套件(EDS)外,將創新整合同步光學檢測與獨創的液體樣品觀察功能。
未來,更輕巧更人性化操作的『穿戴式電子』與 『便攜式儀器』,勢必如火如荼的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與工作內容。
台灣電鏡儀器所追求的,即是透過精密科學儀器的輕量化,在成本控制與應用自由度上,帶給產業鏈實質的價值革新;將主打「低成本即可獲得超越光學顯微鏡的高放大倍率」之市場定位,將產品穿透至過去鮮少使用電子束檢測的加工製造業。
桌上型掃描電子顯微鏡,是我們連結台灣精密製造實力的第一步,陸續整合來自產學界的技術能量,深切期許台灣電鏡儀器(Taiwan Electron Microscope Instrument Corporation, TEMIC)未來能成為來自台灣的國際科學儀器品牌。
台灣電鏡進竹科 3年贏韓國
中國時報 羅浚濱 、竹市
工研院輔助的台灣電鏡儀器,經過4年研發後正式進入商業化,5日進駐竹科矽導研發中心,並推出新一代桌上型電子顯微鏡EM200S搶攻市場。創辦人陳福榮說,台灣電鏡進入市場雖較晚,但研發團隊掌握關鍵技術,可望2、3年內超越韓國。
首度獲新創獎廠商
台灣電鏡開幕典禮賀客雲集,竹科管理局長王永壯、台灣工研群英基金會董事長蔡清彥等貴賓,致詞肯定台灣電鏡是創新創業第1名獲國家新創獎廠商,產品可協助半導體製程提供全新解決方案,是台灣之光。
台灣電鏡董事長林俊吉表示,桌上型電子顯微鏡是以創新電子束檢測,可提供40奈米以下液體檢出及溼式製程監控,搶攻半導體製程與醫材分析市場。
優化精密製程分析力
台灣電鏡創辦人陳福榮說,傳統電子顯微鏡體積大,價格動輒數千萬到上億元,2013年帶領團隊投入桌上型電子顯微鏡研發,目標要讓電子顯微鏡的應用普及化。陳福榮說,在採用最新的相差修正技術,讓產品體積大幅縮小,商品結構朝簡單設計,像新一代桌上型電子顯微鏡EM200S,售價僅200多萬元,非常適合應用在先進材料分析及精密加工儀器檢測等領域。
掌握關鍵技術錢景佳
陳福榮指出,桌上型電子顯微鏡擁有價格低廉,便於使用的特性,目前僅有歐洲和日本少數廠商有製造能力,大陸和新加坡研發都以失敗收場,韓國跨入時間很早,但商品缺乏市場競爭力,目前只能仰賴政府資金勉強支撐。
陳福榮很有信心說,儘管台灣電鏡進入市場的時間較晚,但研發團隊對關鍵技術掌握能力非常好,已吸引不少廠商試用,他預計2、3年內可超越韓國,成為全球少數具備供應桌上型電子顯微鏡能力的廠商。
台灣電鏡 開發華人首台工業智能電子顯微鏡
文 /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台灣電鏡是華人第一家以研發製造桌上型電子顯微鏡為主體的公司,秉持著國家自造尖端儀器的MIT精神,提供領先市場的液態檢測電鏡技術,並以專業、客製、智能的工業微檢測系統,為更多產業帶來新的應用價值。
台灣電鏡的誕生,意味著產業的巨變。就像個人電腦興起終結大型電腦的時代,桌上電腦走入辦公室與家庭,揭開了科技巨變的序幕;台灣電鏡儀器也以體積小巧的電子束檢測儀器,顛覆了過去昂貴的電子顯微鏡市場,將科學精密儀器帶入民間,讓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不需要建置昂貴的微奈米檢測實驗室也能獲得精密的檢測成果。
一個不到20人的團隊,聚集了來自學界及半導體產業的頂尖人才,「大家都是帶著使命感而來。」台灣電鏡董事長林俊吉笑著說。
身為臺灣第一家研發製造電子顯微鏡的公司,台灣電鏡的目標是結合臺灣製造優勢,提供從設備到製程改良的整體解決方案,成為產業升級的重要推手。
產官學三方合作,催生首家自製電鏡品牌
電子顯微鏡是許多科學研究及工業製程的重要基礎量測設備,可提供較一般光學顯微鏡更高的放大倍率,獲取更清晰的影像,舉凡半導體產業、材料分析、生物醫學等領域,都必須經由電子顯微鏡來掃瞄、檢測精密零件,以及複雜的製程動態過程,掌握物質的實際狀況與變化。
過去,精密電子顯微鏡技術大多掌握在德、美、日等國際大廠手中。2012年,臺灣終於出現第一台由國人自行研發生產的電子顯微鏡,幕後的推手正是台灣電鏡儀器。
「這可說是產官學三方合作的成果。」林俊吉表示,台灣電鏡的核心技術衍生自清大陳福榮教授所指導的電鏡團隊,在工研院創新育成扶持之下,2017年鏈結了臺灣電子束晶圓檢測設備供應商漢民科技,在半導體設備的開發及服務經驗,投入小型化、成本低及高度客製化的桌上型液態電鏡技術,在發展歷史悠久的電鏡產業中,建立屬於自己的市場優勢
獨家液態檢測技術 獨步領先市場
副總經理黃祖緯是清大原始核心技術團隊的創始原老之一,自2006年就開始投入桌上型電子顯微鏡的開發,台灣電鏡產品的獨家技術「液態電鏡」,便是黃祖緯花了六年時間投入研發的成果。
黃祖緯解釋,傳統電子顯微鏡只能檢測真空狀態的固體材料,但是半導體、能源、生技產業所需觀測的濕性樣本結構,卻會因真空環境而毀損,因此,過去幾十年來廠商的做法幾乎都是採取將溼性財料烘乾,再放進電子顯微鏡觀測;或只能在實驗室用高倍率的光學顯微鏡進行檢測。
台灣電鏡突破過去電子顯微鏡無法觀測含水樣品的限制,而是用獨家研發的特殊薄膜封住濕潤、懸浮或流動性質的液態樣品,無須處於真空狀態,就能以一台儀器,直接檢測塊材、粉體、膠體、流體等多種類型材料的懸浮顆粒、漿料,甚至適用於金屬蝕刻電鍍等會產生化學變化的製程。
這台電子顯微鏡可應用在半導體、電子製程檢測、生技製藥與藥材檢測、能源電池、化工塗料檢測等領域,成為市場競爭的差異化優勢。
從學界跨足商業產品,須突破技術卡關
說起來輕巧,但是背後的難度卻是非常高。
林俊吉分析,要突破的技術有二。首先是電子束系統相當複雜,門檻極高,光是解決真空、調校、光源等問題,就讓團隊吃盡苦頭;由電子束系統延伸下來的液態檢測,則有許多不同於傳統電子顯微鏡等環境問題需要解決,應用層面極廣,也加劇了技術研發的難度。
想要突破這兩個難題,還是要回到學界與產業界的通力合作。當時清大陳福榮教授主持的電鏡實驗室已有超20年的歷史,對於電鏡技術有深入的分析及理論基累,並從儀器改善跨入儀器自製的領域,而液態檢測薄膜的專利正是黃祖緯在博士階段的成果。
儘管已成功開發出可檢測液態樣品的桌上型電子顯微鏡,但是想要將技術商品化,還是要回到產業的應用層面。「我們在學校做的是技術原型,最終回歸到應用層面,還是需要借助業界經驗來幫忙精準定義問題。」黃祖緯有感而發地說。
黃祖緯表示:「有些客戶的問題是要處理極度高溫;有些是處理腐蝕性材料;甚至是處理揮發帶有毒性的物質;我們可能做一次實驗,就會毀損要換一台機器。」
隨著應用層面不同,團隊必須一次又一次地投入除錯過程,即使投入大量人力及時間,最終還是很難將每一台電子顯微鏡維持在穩定良好的品質。
尤其台灣電鏡成立之初,主要提供學界研究所需的產品,一旦準備面臨商業市場,技術複雜程度便提高不少。
林俊吉回憶,當時接到第一個來自業界的商業訂單,原本預計4〜6個月就可交貨,但是研發團隊都是學界出身,對於產品商業化並不熟悉,組裝時出現許多不知道如何解決的問題,交期只能一直往後延宕,對於公司信譽及口碑影響極大。
為了改善此狀況,林俊吉透過人脈找到前漢微科廠長、現任台灣電鏡總經理鄭新基擔任義務技術指導,希望借重其精密電子顯微鏡應用的豐富經驗,協助團隊解決問題。
「學界只想要把東西做好,但是沒有想到HVM(大量生產)的問題。」鄭新基表示,當時最大問題在於每次調整組裝的參數,無法維持穩定,只要其中一個環境變數改變,就有高達幾百個細微之處要隨之調整,生產線的步調也大受影響。
鄭新基進一步表示:「但學界的優點就在於理論札實,也願意調整,只要提供建議,就可以很快嘗試執行。」學界與業界最終激盪出漂亮的火花,日後碰到相同的訂單,現在只需要一個半月就可完美交貨,這意味著台灣電鏡成功將技術商業化,做出符合市場需求,且品質穩定的產品。
結合臺灣製造優勢,創造全新市場
台灣電鏡的產品除了擁有小型化、成本低及獨家液態檢測技術的亮點,另一個優勢在於深入了解各產業需求,提供專業客製化、智能化軟硬體應用與調整,讓一台兩百萬的檢測設備,最終能夠創造出五百萬的產值。
林俊吉表示,電子顯微鏡產品歷史悠久,台灣電鏡做為市場後進者,很難直接與線上大廠競爭。「想要避免規格戰及削價競爭的壓力,就要從臺灣製造優勢出發,創造出全新市場。」林俊吉說。
台灣電鏡以新竹科學園區為根據地,方圓二百公里內都是潛在客戶,不同於其他國際大廠只是賣設備給客戶,挾著地緣、人才及技術優勢就近服務,台灣電鏡進一步成為客戶的「眼睛」,協助找出隱藏的生產環節問題,提供最佳整合性的解決方案。
此外,林俊吉曾是臺灣半導體產業第一個十二吋晶圓廠首任廠長,亦是采鈺科技與精材科技執行長,自台積電集團退休之後,仍與半導體產業維持緊密聯繫,無形中也替台灣電鏡帶來接觸潛在客戶的機會。
例如,半導體設備暨關鍵元件愈來愈精密,製造過程中很容易因為細微影響而出現問題,「過去就像瞎子摸象,一毀損就換新,但根本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林俊吉驕傲地說,「從前台積電同事找上我,希望幫他們解決製程問題,我們立刻將機台拆卸後進行檢測,結果不到一天就找出問題。」
台灣電鏡的客製智能化檢測服務,不只幫助客戶精準定義問題,更重要的是提升生產效能及產品良率。以七奈米晶片為例,假設一小時產能是一百片,一片晶片的價值是一萬美金,只要能夠節省一小時的除錯時間,就可為客戶省下一百萬美金的損失,「這就是我們能夠打入台積電供應鏈的原因。」林俊吉笑著說。
除了半導體產業之外,台灣電鏡也積極開發汽車、封裝、能源電池及其他需要精密檢測的產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過去大多採用光學檢測,很多問題沒辦法精準觀測出來。」林俊吉認為,隨著中美貿易戰持續,許多臺灣廠商開始回流臺灣,想要維持競爭力,只有走向產業升級,林俊吉有信心地說:「而台灣電鏡,將是協助他們提升生產效能及產品品質,最堅實強大的後盾。」
頂尖的產學界人才齊心合力,結合台灣製造優勢,台灣電鏡將持續以獨家液態電子顯微鏡,穩占便利、成本低及客製化軟硬體加值服務三大立基,推動台灣產業迎向更寬闊輝煌的未來。
台灣電鏡攻顯微鏡 液態技術 練出火眼金睛
台灣電鏡儀器(temic)公司是衍生自國立清華大學陳福榮教授指導的電鏡團隊,2013年勇奪科技部(原國科會)的「創新創業激勵計畫(FITI)」優勝,獲得200萬元的創業基金,從此開啟了台灣電鏡專注於發展桌上型液態電子顯微鏡產品及服務的創業之路。
台灣電鏡儀器2017年進駐竹科矽導研發中心,推出新一代桌上型電子顯微鏡EM200S。這款新產品突破過去電子顯微鏡無法觀察含水樣品的限制,同時搭載掃描式與穿透式的桌上型電子顯微鏡,能對精密零件掃描或複雜的化學製程動態過程進行檢測,大為降低建置奈微米分析設備成本,提供更創新有效的解決方案。
台灣電鏡董事長林俊吉表示,台灣電鏡延伸清華大學電鏡團隊的核心技術,並在工研院創新育成的加持下,鏈結漢民科技在半導體設備的開發管理與服務經驗,將在核心規格與創新功能上不斷努力研發,並以「液態檢測電鏡領航專家」自詡,訂定目標為全球產業提供「40奈米以下液體粒子檢出」與「濕式製程監控」的優勢技術,並供應最具性價比的小型電子束檢測設備。
電子顯微鏡是許多科學研究和工業製程的重要基礎設備,可提供較一般光學顯微鏡更高的放大倍率,獲取更清晰的影像,掌握物質的實際狀況與變化。然而,電子顯微鏡技術長期為國外大廠所把持,台灣電鏡儀器在掌握小型化及液態電子束等技術後,逐步建立產品特色。
林俊吉表示,台灣電鏡儀器結合產、政、學、研的能量,進駐竹科以就近服務科技業,協助產業解決問題和提高品質管理為定位,要創造獨特的利基市場。
2013年,台灣電鏡儀器以新創公司之姿進駐工研院育成中心,除了與工研院展開技術合作之外,更獲得工研院創新公司的初始投資。雙方更以共同合作開發的「流體螢光共顯微電子顯微鏡」技術,一舉獲得第12屆國家新創獎。
台灣電鏡儀器創辦人、清華大學講座教授陳福榮表示,台灣電鏡儀器產品不論在規格或影像品質上,都已接近市場領先者。未來除繼續提升技術外,還要在市場業務與行銷推廣上著力。
桌上型液態電鏡技術的特色,是小型化、成本低,以業界需求為主要出發點,成為市場競爭一大優勢。台灣電鏡最新推出的桌上型電子顯微鏡「EM200S」,是針對工業使用的桌上型電子顯微鏡,同時具備掃描與穿透功能,除了能夠檢測元素的組成,還能運用軟體進行定量分析。最特別的地方在於能觀察檢測液態的樣品與特徵,包括運用電子光學設計與非真空技術,樣品不需處於真空狀態,直接觀測維持在濕潤、懸浮或流動性質的液相物料,而且只需這一台電鏡儀器就能檢測塊材、粉體、膠體、流體等多樣類型的樣品。
台灣電鏡總經理黃祖緯指出,以往液態電子顯微鏡應用多以學界研究為主,主要限於大型穿透電子顯微鏡,與所搭載的電子顯微鏡系統整合度較低。台灣電鏡儀器自主開發的液態電鏡技術,能夠小型化、大幅降低成本;輔以業界需求設計整合軟體的檢測方案,成為市場競爭的一大優勢。已為客戶提供液態顯微電鏡產品及客製性分析服務,包括:乳液或流體狀的化妝保養品,或是清潔劑等民生用品,協助廠商掌握產品品質。
黃祖緯拒絕讓夢想爛尾
台灣電鏡儀器總經理黃祖緯,31歲時就成為台灣電鏡的共同創辦人之一。回顧創業來時路,黃祖緯十分感謝過程中陸續出現的貴人,讓他在「不想爛尾」的信念下堅持下來,繼續與同仁們在創業的路上一起向前走。
黃祖緯唸桃園武陵高中時,原本進大學的第一志願是想唸資工系。不料,因緣際會進了清大工程與科學系所(原核工系所),起初他選了當時最夯的微機電(MEMS)技術領域,碩士班時開始接觸儀器系統。
黃祖緯唸博士時,因為指導教授大膽提出「儀器改造」的題目,熱血的黃祖緯也認為這項應用研究,將會對產能有實質貢獻。沒想到就一頭栽進了儀器改造、儀器自製之路。
儀器改造已跳脫純學理的研究,而是項需要更多的「動手實做」。黃祖緯回憶當年埋首無塵室的日子說,經常時是與凌晨4點交班實驗室管理員打過招呼後,才拖著疲憊的身驅回宿舍補眠。
他表示,清大工科系所教授陳福榮主持的電鏡實驗室已有逾20年的歷史。早期以分析電鏡技術為主,第二階段進入「儀器改造」;2009年開始跨入「儀器自製」的研究。
黃祖緯唸博士時,就投入液態電鏡技術,一直到博士後留在實驗室,率領團隊於2013年4月參加國科會舉辦的第一屆「創新創業激勵計畫(FITI)」。
第一屆FITI有245隊參賽,台灣電鏡以紮實的技術入圍前20名後,再以堅強的實力搶進五強,並獲得200萬元的創業基金獎勵,成為未來公司成立的第一桶金。
問他創過程是否曾經遲疑?黃祖緯坦言,也許是初生之犢的心態,當時根本不知道怕。直到成立公司進入工研院育成中心後,才發現有許多的不足,開始學習業務推廣,接觸市場。
在進駐竹科後,台灣電鏡進入學習工業化的時期。幸而一路有清大校友、工研院及院友和產業界投資人的協助,讓台灣電鏡儀器這家新創企業,能站上產業供應鏈的起跑點。
突破限制 打開商機
台灣電鏡新推出的EM200S,是第一台搭載掃描式與掃描穿透式雙影像偵測器(SEM/STEM)的桌上型電子顯微鏡,結合特殊的直接液態檢測技術(採用對電子束透明的特殊薄膜,將液體或揮發性軟物質保存於真空中),可同時滿足微米結構掃描量測與奈米粒子穿透分析。
2017年10月,開發冷凍電鏡技術的Jacques Dubochet等人獲諾貝爾化學獎,表彰他們在「開發冷凍電子顯微鏡,對溶液中生物分子結構進行高分辨率測定」方面做出的貢獻。此獎項一公布,讓液態電子顯微鏡的曝光度大增。
台灣電鏡總經理黃祖緯表示,諾貝爾獎是獎勵三人將以往不能看的液態,成為可以冷凍方式在顯微鏡下呈現。然而不是所有受測物都可以被冷凍後仍保持原有的樣貌,這也是冷凍電鏡要應用在一般工業上的限制;而液態樣品觀測則可應用於油類(工業)、液體(化工)、乳液( 美妝)以及懸浮粒子液體原料等進料檢驗。
冷凍電鏡最大缺點是「冷凍」會造成被檢視物品的「裂」,它類以模擬的水,而為維持冷凍狀態,系統須全程控制在低溫,才不致融化。舉例來說, 如果要觀察蝦子,冷凍電鏡須將蝦子裹粉冰凍才能觀察。而液態電鏡,則可以直接觀察水中游動的蝦子。所以液態電鏡的優點,是能真正維持在原生狀態做檢測。
黃祖緯指出,台灣電鏡的一台桌上型EM200S設備,可以檢測從塊材、粉體、膠體乃致流體的廣泛樣品類型,體積卻是傳統電子顯微鏡的五分之一,並深具價格優勢(不及傳統電鏡的十分之一),在半導體與電子製程檢測、生技製藥與醫材檢測與化工塗料檢測上都能有廣泛的應用。
這款新開發的直接液態檢測裝置DirectLiquid Pro,具備可調整液體下景深距離的功能,是第一個可實現微奈米金屬蝕刻即時觀測的產品,搭配自主開發的分析軟體,對於面板/電子業的金屬線寬蝕刻或電鍍等精密製程,都能提供優化的解決方案。
MIT電子顯微鏡大突破 台灣電鏡竹科開幕
竹科成為新創產業進駐首選,出自科技部創新創業激勵計劃優勝團隊的台灣電鏡儀器,今(5)日在矽導研發中心盛大開幕,宣布推出新一代的桌上型電子顯微鏡EM200S,已被晶圓代工大廠用次樣品檢測驗證中。
台灣電鏡儀器這款新規格產品,突破過去電子顯微鏡無法觀察含水樣品的限制,領先同時搭載掃描式與穿透式的桌上型電子顯微鏡,能對於精密零件掃描或複雜的化學製程動態過程進行檢測,並大為降低建置奈微米分析設備成本,為產業提供全新的解決方案。
台灣電鏡董事長林俊吉表示,台灣電鏡延伸清華大學電鏡團隊的核心技術,並在工研院創新育成的加持下,漢民科技在半導體設備的開發管理與服務經驗,將在核心規格與創新功能上不斷努力研發,並以液態檢測電鏡領航專家自詡,訂定目標為全球產業提供40奈米以下液體粒子檢出與濕式製程監控的優勢技術,提供最具性價比的小型電子束檢測設備。
工研院協理段家瑞表示,工研院積極推動以科技創新創業來協助產業轉型優化,四年前看到充滿潛力的清大電鏡團隊,看準傳統電子顯微鏡有體積龐大、售價高的缺點,希望能運用自身的關鍵技術勇敢逐夢,投入桌上型電子顯微鏡的產業市場。工研院樂見這樣潛力的創新,將自有的「流體輸送控制」與「光學顯微」技術與其結合以增加其對液態電子束分析上的能量,新創出能在液態下連續檢測以及結合螢光共顯微的嶄新功能,並獲得第十二屆國家新創獎。
此外,透過工研院創新工業技術移轉股份有限公司(ITIC)的挹注,促使這些關鍵技術與潛力的創新能夠真正商品化,完成創業的最後一哩路。衷心的期望台灣電鏡與工研院的合作,能夠成為學術界投入創業的典範,進而為台灣高科技產業注入更多創意新血。
發表的EM200S是第一台搭載掃描式與掃描穿透式雙影像偵測器(SEM/STEM)的桌上型電子顯微鏡,結合特殊的直接液態檢測技術(採用對電子束透明的特殊薄膜,將液體或揮發性軟物質保存於真空中),可同時滿足微米結構掃描量測與奈米粒子穿透分析,一台設備可檢測從塊材、粉體、膠體乃致流體的廣泛樣品類型,體積卻是傳統電子顯微鏡的五分之一,並深具價格優勢,在半導體與電子製程檢測、生技製藥與醫材檢測與化工塗料檢測上皆有廣泛的應用。
這款最新開發的 DirectLiquid 直接液態檢測裝置,具備可調整液體下景深距離的功能,是第一個可實現微奈米金屬蝕刻即時觀測的產品,搭配自主開發的分析軟體,對於面板/電子業的金屬線寬蝕刻或電鍍等精密製程是非常有價值的解決方案。
電子顯微鏡廠台灣電鏡進駐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不僅成功打進晶圓代工龍頭廠台積電供應鏈,並獲前台股股后漢微科大股東漢民科技旗下的漢民投資青睞入股。
台灣電鏡今天舉辦竹科辦公室開幕典禮,由董事長林俊吉主持,包括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長王永壯、工業技術研究院協理段家瑞與漢民科技總經理許金榮等人到場致意。
林俊吉表示,台灣電鏡是由清華大學、工研院與漢民科技合作,結合產、學、研界所成立,期望未來能在全球電鏡儀器占一席之地。
他並透露,台灣電鏡產品已獲台積電採用,應用於特殊研發管理方面。
許金榮表示,台灣電鏡雖然產品應用與漢微科不同,不能互相比較,不過,台灣電鏡有成功的機會,成長空間大。
許金榮指出,台灣電鏡不僅是台灣設備業的好典範,,同時豎立台灣創新風氣與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好典範,包括串聯學界、半導體業與創投業。
台灣電鏡儀器(temic),是華人第一家以桌上型電子顯微鏡為產品主體的研發製造公司,九成以上零組件在台灣製造。現進駐於工研院光復院區,為兩岸產學研各界提供多功能易使用的電子顯微鏡產品以及創新的液體樣品奈米檢測方案。
前身為國立清華大學的電子顯微鏡研究團隊,自2008年起歷經漫長的原型發展,終於取得產品化的契機,在工研院的支持下以公司的形式正式成立於2013年7月,並獲得科技部創新創業激勵計畫(FITI)競賽優勝、科技部「奈米科技傑出新創公司獎」與新竹管理局「竹科之星」獎項。
清華大學團隊的核心技術,透過台灣電鏡儀器實現商品化,並在工研院挹注下進行價值創造,要共同完成跨領域的整合創新,持續以台灣自製精密儀器的信念向前邁進。
公司基本資料
統一編號 | 54503893 |
公司狀況 | 核准設立 |
股權狀況 | 僑外資 |
公司名稱 | 台灣電鏡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出進口廠商英文名稱:TAIWAN ELECTRON MICROSCOPE INSTRUMENT CORPORATION) |
章程所訂外文公司名稱 | Taiwan Electron Microscope Instrument Corporation |
資本總額(元) | 180,000,000 |
實收資本額(元) | 160,000,000 |
每股金額(元) | 10 |
已發行股份總數(股) | 16,000,000 |
代表人姓名 | 林俊吉 |
公司所在地 | 新竹科學園區新竹市展業二路22號3樓 |
登記機關 | 科技部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
核准設立日期 | 102年07月05日 |
最後核准變更日期 | 110年05月07日 |
複數表決權特別股 | 無 |
對於特定事項具否決權特別股 | 無 |
特別股股東被選為董事、監察人之禁止或限制或當選一定名額之權利 無 | |
所營事業資料 | CE01010 一般儀器製造業 CE01030 光學儀器製造業 CE01990 其他光學及精密器械製造業 I103060 管理顧問業 I199990 其他顧問服務業 I501010 產品設計業 研究、設計、開發、製造及銷售下列產品: 桌上型掃描電子顯微鏡與液態檢測模組 (Desktop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Liquid-Phase Inspection Modules) |
序號 | 職稱 | 姓名 | 所代表法人 | 持有股份數(股) |
---|---|---|---|---|
0001 | 台灣電鏡儀器董事長 | 林俊吉 | 集吉投資有限公司 | 2,352,490 |
0002 | 董事 | 張原禎 | 創新工業技術移轉股份有限公司 | 1,313,400 |
0003 | 董事 | 陳俊煌 | 漢信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 2,500,100 |
0004 | 董事 | 陳艮彥 | 漢信股份有限公司 | 2,400,000 |
0005 | 董事 | 楊博斐 | 鈺琥投資有限公司 | 2,402,700 |
0006 | 監察人 | 沈孝廉 | 0 | |
與我聯繫
台灣電鏡儀器交易或台灣電鏡儀器股價的問題可以加LINE聯繫,互相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