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臺醫光電科技股票是這樣的公司!!
臺醫光電科技掛牌嗎?
因為臺醫光電科技是未上市
這些公司的訊息相對較少
所以公司掛牌的訊息還是等公司正式公告為主
沒有正式公告的訊息 都應保守看待
這篇文章會將臺醫光電科技股票的公司基本資料、公司新聞統整起來,
可以快速了解這家公司~
想要做好投資 一定要多了解公司
希望大家能多多利用
也歡迎版友們多提供相關公司訊息
若有任何臺醫光電科技能源股票的問題
或者臺醫光電科技股價相關資訊
都歡迎加入LINE好友或來電交流討論
或者用 LINE ID是 @ipo888 歡迎加入好友討論
歡迎直接來電~0960-550-797 陳先生<----手機點我即可撥號
本站提醒
本篇文章純粹由私人整理媒體報導新聞,方便投資人了解公司的相關訊息,
這裡與內容公司無任何關係,文章提到的股票資訊,不代表內容公司有對外流通股票
文章內容皆來自網路上搜尋的新聞,內容報導的真實性,還請版友們自行求證。
另外本站並無任何推薦、銷售、勸誘投資股票之行為,也不接受委託交易
如有冒充本站名義進行上述行為,請告知本站,也請大家不要受騙上當。
歡迎版友們一起討論交流此公司訊息,多多提供資訊
如公司資訊、財務狀況、產業前景、市場流動性之類的訊息
如有造成公司困擾,還煩請私訊告知,將立即處理
鴻海、台醫光電入列!HiMEDt成立、衝兆元商機
三立新聞網 記者吳康瑋/台北報導
工研院宣布,推動「TIBIC生醫產業跨域整合實驗場域」(Taiwan Integrated Biomedical Industrial Center)串連12家廠商、8大領域,正式成立「台灣數位健康大聯盟(HiMEDt)」。其中,包括「鴻海集團」、「臺醫光電」展開醫材開發、驗證甚至是臨床測試的合作,現在進一步促成跨領域產業成功組隊,可望打造數位健康產業生態圈。
經濟部技術處表示,在疫情與新科技帶動下,國際研調機構Global Market Insights指出,2021年全球數位健康市場1,950億美元,2030年將增至7,800億美元,期間年均複合成長率達16%,結合資通訊、AI人工智慧等數位科技增進健康狀態的「數位健康產業」成為顯學。技術處掌握此一市場脈動,持續透過科技專案補助國內法人攜手產業,開發前瞻性、關鍵性及跨領域技術,以解決醫療與健康市場的龐大需求,
此外,在臺灣科技與醫療兩大優勢產業的基礎上,藉由新模式、新生態、新數據、新場域等四大創新服務,打造開放式的數位健康新生態系統,帶動臺灣生醫產業產值持續躍升,搶攻全球數位健康兆元商機。技術處未來將繼續補助工研院將科專成果與會員廠商共創、商品化,並鼓勵業者參與「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畫」強化其科技創新應用能力,開發跨領域創新解方,爭取全球數位健康龐大商機。
工研院副院長暨台灣數位健康大聯盟聯合發起人張培仁表示,資通訊等科技大廠已跨界切入數位健康市場,容易面臨單打獨鬥、上市腳步慢等挑戰,為創建更開放的數位健康新生態系統,工研院推動成立「台灣數位健康大聯盟」,透過跨域交流,支持產業積極布局數位健康市場。
目前已有12家創始會員,橫跨醫療、電信、科技新創、健康管理、營建、宗教、慈善、學研8大領域,包含:中華電信、醫聯網、總盛建設。主打「1快2高3情境」的營運特色,目標要全力協助產業「快速打造商業模式」,強調資通訊等技術的務實應用,訴求大數據加值後「商用程度要高、運用彈性也要高」,而且是國內第一個「同時聚焦企業、居家、醫療三種情境」的數位健康產業聯盟,盼藉由聯盟共創,全力衝刺台灣數位健康產業規模。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長暨台灣數位健康大聯盟召集人林啟萬表示,在技術處科專補助下工研院開發出多項數位醫材,像是今年醫療科技展展出的全球首座結合微創、超音波影像與演算法的「智慧射頻熱消融系統」,讓打針更方便的「靜脈定位投影儀」等。
相關科專成果將與會員透過聯盟的「CVCO方程式」,從共創產品(Co-creation)起步,接續在TIBIC等場域驗證(Verification)縮短開發週期、上市後對接國內企業員工健檢及居家生理監控等收集數據(Collection)、導入工研院與臺灣大學的學研計劃優化運算模型(Optimization),再接回技術共創階段,藉此循環串聯金流、資訊流、技術流,不斷提高科技含金量,打造出成功商業模式,提升產業研發實力。
鴻海集團B事業群總經理暨台灣數位健康大聯盟聯合發起人姜志雄表示,論語有云「德不孤,必有鄰」,鴻海(2317) 集團3+3策略下成立新創子公司「疆域醫創」全力推展數位健康領域,獲得哈佛商業評論鼎革獎的肯定。今年初在工研院號召下,開展數位健康、智慧終端、遠距照護合作,並於土城醫院臨床驗證。
姜志雄表示,自己一年來鴻海四處奔走,獲得產官學研、民俗宗教慈善團體的支持加入聯盟,希望共同為台灣數位健康打拼,造福社會、服務鄉親,落實「從院內走向院外」的創新模式,讓照護服務可在台灣奠定遠距照護的基礎並於生活中應用。目前已與土城醫院合作成立「智慧醫療中心」,目標將數位健康能量極大化。
姜志雄透露,團隊已和慈濟基金會簽訂合作備忘錄(MoU),跨界合作共善,將產品導入慈濟大愛道場試驗,未來擬應用於慈濟安美專案,為台灣長者及偏鄉地區建立更完善的社區安全防護網,為台灣建設數位健康,打造數位上醫,奠定台灣醫療好數位轉型的基石,成為數位經濟的世界典範。
長庚醫院副院長魏國珍表示,疫情期間,新北市立土城醫院支援檢疫所和專責病房。在台醫光電和鴻海集團的支持下,導入智慧型穿戴裝置使用,使確診者的生理徵象包含心跳,血壓,血氧可以定時自動監測並上傳至雲端醫療資料庫,而遠端醫療人員除了可以減少頻繁進出隔離病房受到感染的風險,也可藉由整合完成的資訊介面,快速了解確診者狀況,在第一時間發現異常數據並及時介入。
未來長庚醫院將進一步整合本院不同科系的醫療人材,運用醫療專長和聯盟內其他成員合作成立「智慧醫療中心」來推動軟硬體的結合。目前籌畫中的計畫包含:腦血管及糖尿病的慢性疾病管理智慧化,心律不整AI及時分析警示系統。另外,因應民眾需求日增的長照服務,將與長照中心合化推動長新冠智慧評估系統。
揚明光學總經理徐誌鴻表示,眼底所富含的各種血管組織,可以說是全身重要器官的縮影。運用先進照明與取像光學的豐富經驗,揚明光學提供的光學模組,能忠實地取得眼底與血管組織的原生影像,讓富士康用優異的AI運算引擎比對長庚醫院豐富的資料庫,找到全身性疾病的先期病徵,例如動脈硬化與糖尿病,達到早期治療的效益。
徐誌鴻進一步表示,揚明光學很榮幸能加入數位健康大聯盟,跟世界頂尖的企業、醫院與研究單位,一起為臺灣實現世界衛生組織(WHO) 2021年倡議的數位健康(Digital Health)盡一份心力。
工研院擘畫「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盼以創新科技應用於「健康樂活」領域,深耕智慧醫電等重點技術,跨域共創產業生態,並切入國際生醫市場價值鏈,以增進民眾健康福祉,提升產業附加價值。
即時偵測長輩身體狀況,宏碁找上榮總建立AI照顧中心
宏碁和子公司智聯服務今(14)日宣布,將替台北榮民總醫院日間照護中心打造AI照護場域,宏碁會提供包含人臉及行為辨識解決方案的智慧監控系統,並建置包括攝影鏡頭、工作站(workstation)、空氣品質監測器 Acer Air Monitor 等硬體設備,提高照護品質與效率。
運用AI觀察長者行為,提早掌握異狀
這項基於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技術,擁有臉部辨識、人員辨識及物件偵測等應用,可模擬處理和分析大量的影像資料,還可追蹤移動物件。除了能在到院和離院時識別身份,「當異常事件發生時,能產生警示和提醒。」也會透過AI進行行為觀察,提早了解長者身上的症狀改變。
智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施宣輝表示,台灣在高齡與健康研究領域已投入相當長的時間,有機會透過深度學習產生新的照護典範。
這套系統的用途,初步看來聚焦監測與識別。宏碁過去曾展示其人臉辨識系統,能識別情緒、年齡和性別等資訊;至於行為辨識,則可能與長者跌倒等動態偵測有關,國內也有盾心科技等新創團隊致力於AI影像動態偵測技術,用在犯罪監控領域。
布局智慧醫療,宏碁聯手多家醫療院所試驗
宏碁和北榮的合作,是否能在治療、復健等方向有進展,或許得等蒐集更多長者身體數據後,才能有進一步分析結果。不過今年4月,宏碁就曾經運用疾管局的類流感監測系統、健保資料庫和政府開放資訊中的氣象、人口資料,推出視覺化的「疫情推估模型」,可成功預測全國各縣市未來4週的流感疫情和急診人數。
觀察宏碁的智慧醫療布局,除了透過人工智慧進行各種試驗,也和多家醫療院所合作「遠距照護」,包含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和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藉由穿戴式設備量測生理數據,做到即時監控與平台分析。
對智慧醫療、照護有興趣的科技大廠,不在少數。去年底,華碩推出醫材與醫療物聯網數據平台,找百略醫學、安盛生科、米安科技、超象科技、泰博科技、動心醫電、達楷生醫與臺醫光電等8家智慧醫材業者組聯盟;今年起,各業者開始跨大步前進,包含友達子公司友達頤康和雙連安養中心合作;廣達則和成大共同打造智慧老人醫院。
宏碁則強調,除了人工智慧應用,他們還會在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高齡醫學門診及病房、日間照護中心等場域,建置空氣品質監測器 Acer Air Monitor ,提供完整有效的空氣品質監測方案,用智慧的解決方案替長者打造優質清淨的醫療空間。
感測器關鍵技術情報 提升產業競爭力
經濟部工業局配合行政院5+2產業創新計畫的「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及「亞洲.矽谷推動方案」,協助國內產學研機構優化研發選題及強化企業專利布局,日前假台灣大學思亮館舉辦「重點產業專利情報成果發表會-感測大未來」,發表「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影像感測器融合技術」與「非侵入式醫用光學感測」兩項重點產業全球產業情報分析。
發表會邀請為昇科科技、雃博公司、臺醫光電科技、台灣大學、交通大學、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及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系統研究所、生醫與醫材研究所等單位的學者專家擔任與談人。
經濟部工業局去年開始辦理「專利檢索加值服務計畫」,擇定「自駕車光達感測器(Lidar)」及「醫療電子感測器」為重點產業。今年則延續感測器專利情報分析之主題,並再結合台灣產業現況需求,挑選「先進輔助駕駛影像感測」與「非侵入式醫用光學感測」進行情報分析。相關情報發布於產業智財服務網站平台(http://www.forcepatent.com/)。
臺醫光電血糖監測 領先業界
2014年工研院電光所的生醫光電技術團隊十餘位工程師,手握反射式光學感測技術,並已成功開發可運用在血氧及血糖偵測,毅然決定獨立成立臺醫光電,臺醫光電總經理陳治誠表示,臺醫光電的技術獨步全球,期成為全球生醫光電的頂尖企業。
臺醫光電目前已成功開發穿戴式心跳血氧監測手表,並已陸續出貨,預計今年往海外邁進;另外非侵入式血糖偵測儀預計2018年推出產品。而近年臺醫光電陸續發表相關技術,向業界發出「 戰書」,希望有類似技術的業者前來挑戰,迄今尚無同業來「嗆聲」。憑藉深厚的技術基礎,臺醫光電提出64件專利申請,放眼醫療市場,希望帶動台灣也能如過去在電子製造業,出現更多在全球市場舉足輕重的明星企業。
穿戴裝置無疑是近年相當夯的新興消費性電子產品,從簡單計步功能的手環,到能測出心率、卡路里、睡眠品質,甚至結合GPS及動作偵測,可以進行個人運動管理的運動手表等。穿戴裝置雖吸引人,卻未像智慧手機一樣人手一支,關鍵就在缺乏殺手級應用,業界也多把這樣的殺手級應用目光,投注在醫療的應用,因為唯有與健康相關,才能吸引消費者掏腰包,同時因為是利基市場,平均單價(ASP)也可望高於一般智慧穿戴。
陳治誠說明,大多數非侵入性要監測人體的工具,主要是利用光學,例如現在市面上的穿戴裝置,主要透過綠光穿透皮膚,偵測微血管的收縮及舒張, 透過血管容積變化演算測出心率。
臺醫光電的技術則是透過紅光,可以偵測血氧,主要是因為血液中的氧與二氧化碳對光線的吸收不一樣,臺醫光電的反射式光學感測技術,可測出血中的含氧量,並透過特殊的微結構設計,不僅提高感測的精準度,也能降低裝置的耗電量。
攻殺手級應用 吸引客戶掏腰包
一般身體健康的民眾,可能會質疑,那些人會需要監測血氧?陳治誠表示,人體的新陳代謝一定需要氧氣,氧氣則是透過呼吸進入人體,由於血氧緩步下降時大多數人沒有感覺,就像很多血糖高的民眾,若非經過檢查,可能不知道自己患了糖尿病。而一旦血中含氧不夠,身體的自然機制會先保護重要臟器,長期血氧不足,則會造成身體的傷害,更不用說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睡眠呼吸中止症(OSA)患者,透過血氧監測可進行警示提醒,讓患者透過呼吸調整,讓血氧逐步回復。
專家預測,到2030年,COPD將成為致死率第三名的疾病,因此近來許多醫院在推廣胸腔復健,預料將帶動血氧監測計市場。
陳治誠表示,智慧穿戴裝置與應用一直是市場關注的議題。智慧手表或手環因為相較其他穿戴產品的應用情境較為明確,較易取得市場認同與接受。
除了運動手表,已有愈來愈多通過FDA各式醫療級智慧穿戴式裝置。由於智慧手表具有獨立作業系統,也可以獨立具備通訊功能,預料未來智慧表將有獨立於個人電腦、手機存在的趨勢。
非侵入式血糖儀
非侵入式技術 無痛無血無感染
臺醫光電的腕戴型血氧飽和測定計以自有品牌oCare Pro watch已出貨,另外目前主要營收來源是銷售穿戴式心跳血氧監測晶片,由於是超小型、低耗電、整合軟硬體及感測器的非侵入心跳及血氧監測晶片,適合安裝於運動及健康管理腕帶、智慧表、智慧機及其他穿戴健康監測裝置。
陳治誠指出,腕戴式產品現階段除了測量心跳及血氧飽和度,將朝開發血壓、脂肪燃燒速度等生理訊號參數邁進。
至於糖尿病患者須時時監測血糖,在新興血糖監測技術市場,以非侵入式與連續監測兩大需求為主,但至今市場還沒有可做到兼具非侵入式與連續監測血糖,可瞭解血糖濃度與人體代謝關係的長時間變化,同時符合準確、易使用、易攜帶、美觀及低成本等終極目標的產品。
陳治誠表示,要採取非侵入性監測血糖,同樣是利用反射式光學感測技術,由於眼睛組織最薄,偵測效果最好,因此開發出偵測血糖的攝影機。這項非侵入式血糖儀主要運用雙重光學技術,透過低能量紅外光照射眼球水晶體前的前房液,並運用量測前房液中葡萄糖對紅外光產生吸光性與旋光性的變化,檢測眼睛內前房液的葡萄糖濃度,測量人體血糖濃度值,因功率小,不會傷害眼睛,由於是非侵入式,因此無痛、無血、無感染。
臺醫光電這項非侵入性血糖儀,目前已成功進行動物實驗,並已進入人體試驗,各界無不期盼快速在市場上推出,也看好非侵入性血糖儀的市場龐大商機。
陳治誠率超級軍團 瞄準3,000億商機
台灣資通訊(ITC)產業因建立完整的產業鏈,成為全球ITC產業重鎮,臺醫光電總經理陳治誠表示,台灣在醫療產業需要整合不同領域的業者加入,建立完整的生態系(ECO System),臺醫光電也正在建立自己的生態系。
臺醫光電經營團隊主要成員為工研院電光所的生醫光電技術團隊,技術領域涵蓋物理、化學、生醫、電子、光電、機械等,其中半數具有十餘年以上工作經驗,有多位博士及碩士。陳治誠更曾擔任台灣、大陸及美國多家醫療器材公司的執行長及總經理。
陳治誠指出,臺醫光電希望建立自己的生態系,也不排除以策略聯盟的方式加入其他生態系。目前臺醫光電已與藍牙、手機App廠商先封科技,雲端廠商宏碁等合作。在腕戴型血氧飽和測定計(oCare Pro watch)部分,透過先封的技術以藍牙傳至手機,然後上傳至宏碁的雲端,現在臺醫光電自己的生態系中,已陸續整合裝置、服務與解決方案業者。
目前市面上常見血氧飽和度儀的感測器探頭,可分為穿透型及反射型二類。穿透型脈動血氧飽和度儀的穿戴位置僅限於手指尖、耳垂、及腳趾頭,耗電量較大,易受運動震動的干擾。傳統的反射型脈動血氧飽和度儀的信訊/雜訊比值較低,影響準確度。
陳治誠表示,oCare Pro watch不用另外戴上有線的指間感測探頭,可直接在手腕測量心跳及血氧飽和度,同時研發團隊透過與醫生持續交流,在演算法的開發,也不斷提升準確性。
目前透過台大醫院、長庚醫院做臨床試驗實際測量,oCare Pro watch可以提升快速反應的醫療級準確測量,oCare Pro watch初期小量生產先以學校、法人等研究單位為優先販售對象。預計今年第2季取得CE及TFDA醫療認證後,將正式大量生產醫療級腕戴型血氧飽和測定計。主要客群包括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患者。
陳治誠分析,以全球血氧計現有一年約有10億美元市場規模、血糖儀更達100億美元(約新台幣3,233億元)的規模,相信未來也會吸引更多業者投入。
申請64件專利 只當me only
臺醫光電因有厚實的技術根底,在市場大多是me too(你有我也有)的現況下,臺醫光電希望所有員工,不僅要me better(比別人更好),還要成為獨步全球的領先者(me only),因此鼓勵團隊開發專利,短短不到三年內,已布局64件專利申請。
陳治誠指出,過去醫療產業因為攸關人命,在新科技的採用上相對保守,包括藍牙、鋰電池、OLED等發展已久的技術,都在近年才陸續被醫療界接受。預料現代的醫療產業,接受新科技的速度會愈來愈快,台灣在消費性電子的設計與製造能力很強,對於攸關未來人類福址的新創事業更應該加以鼓勵。
臺醫光電表示,臺醫光電以研發、製造、行銷醫療及健康照護產品,服務於全球市場,也鼓勵員工積極投入研發。兩項核心技術包括非侵入式血糖監測及腕戴式心跳血氧監測,都是全球首創醫療級精準度產品,兩項技術全球專利布局共有64件專利申請,其中包括在台灣、大陸及美國,已有七件獲證。
就對社會的正向改變來說,陳治誠認為,以糖尿病患者來說,最引以為苦的是每天多次穿刺採血檢驗血糖值,因為糖尿病患者長期曝露在過高或過低的血糖下,極易引發併發症,因此血糖自我監測成為糖尿病患的居家照護,以及自我管理最重要的一環。
台醫光電開發非侵入式的血糖監測儀,將可以改善糖尿病患的照護品質。
工研院看優勢:抓住市場需求 切入產品缺口
工研院產服中心副主任陳立偉指出,過去10多年來,各種醫療設備器材不斷進步,惟在糖尿病照護市場中,檢測血糖的設備裝置卻沒有任何創新,測量血氧的設備也沒有太大改善,因此工研院的技術團隊亟思,若能在這兩個未獲得創新的領域有所作為,勢必可以帶來改變。
工研院技術團隊整合了光學、電學、化學、生醫、機械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出「非侵入式血糖監測」及「穿戴式心跳血氧監測」。有鑑於這兩項技術極具後續發展潛力,因此團隊決定從工研院衍生出來,後來在2014年創立臺醫光電。
陳立偉表示,臺醫光電主要從醫療器材產業現有的產品缺口切入,希望從市場需求創新研發出領先全球的技術與產品,讓臺醫光電可以成為引領產業趨勢的重要角色。
臺醫光電以生醫光電領域為基礎,研發不需抽取血液、組織液及其他體液的非侵入式生理及生化檢驗技術,生產及銷售非侵入式醫療器材及可穿戴式健康監測裝置。除了有陣容堅強的高科技生醫光電技術人才團隊,臺醫光電「非侵入式血糖監測」及「穿戴式心跳血氧監測」二項核心技術,是立足國際市場的最大競爭優勢。
臺醫光電 推腕戴型血氧飽和測定計
血氧、血壓、血糖等生理參數,能提供遠距照護所需要的各項指標。其中,血氧飽和度數據針對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睡眠呼吸中止症(OSA)等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在醫療判定與復健上有重要指標意義,傳統的血氧飽和度計是利用一組指夾型感測器夾在手指頭上,透過紅光及紅外光偵測皮下組織之動脈微血管因心臟收縮產生的血液容積變化而偵測血氧濃度,對於非長期臥床的使用者較為不便。
臺醫光電將推出全球首款的腕戴型血氧飽和測定計oCare Pro 100,不需額外套戴有線的指間感測探頭,可直接於手腕位置同時測量心跳及血氧飽和度。運用其自行研發製造的反射式光學感測器,感測器內含特殊的微結構設計,可以大幅提升感測器的訊雜比,透過實際測量,手腕式血氧飽和測定計可以提供快速反應的醫療級準確測量。
oCare Pro 100初期小量生產先以學校、法人等研究單位為優先販售對象,同時,於台大醫院、長庚醫院做臨床試驗,預計2017年第1季取得CE及TFDA醫療認證後,將正式大量生產醫療級腕戴型血氧飽和測定計,市場需求主要提供給、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睡眠呼吸中止症(OSA)的患者,目前積極尋求代理商、藥妝店等通路鋪貨。
目前市場上尚無可於手腕位置同時測量心跳及血氧飽和度的腕戴型血氧飽和測定計,主因為手腕位置的血氧飽和度訊號強度(訊雜比)大幅小於指尖位置的訊號強度。透過臺醫光電的關鍵零組件oCare Sensor輔以專用的生理訊號演算法,預計陸續會有更多的生理訊號被開發出來,使得更多穿戴式裝置獲利。
創新技術 邁向全球醫療設備業新藍海工研院衍生新創公司臺醫光電科技
撰文/劉麗惠 攝影/蔡世豪
工研院近年來積極推動新創事業,從2011年迄今已新創成立超過30家公司,2014年成立的臺醫光電,是國內首家切入健康照護商機與非侵入式血糖監測的公司,藉由創新研發血糖及心跳血氧技術,受到廣泛的矚目。未來臺醫光電將以這兩項領先全球的核心競爭力,開啟血糖儀與血氧測試設備的新藍海市場。
現行血糖值檢驗主要採取侵入式,受測者量測時必須在手指上扎針採血,過程令受人感到不適,並且有感染風險。另外,在血氧檢測上,目前主要採用指夾式脈搏血氧飽和度檢測儀,指夾式測量雖然不會痛,但是方便性不足。基於既有血糖血氧量測的問題,臺醫光電科技(tBPC)創新研發「非侵入式血糖監測」與「穿戴式心跳血氧監測」2項獨步全球的技術,將為血糖與血氧量測帶來更大的方便性與準確度,改善自我保健管理與醫療照護服務機制。
擁有20多年醫療器材產業經驗,曾經創辦過多家公司的臺醫光電總經理陳治誠指出,臺醫光電創新研發的「非侵入式血糖監測」,具備無痛、無血、無感染、無耗材等特色,可以取代侵入式血糖檢驗,必須穿刺手指採血檢驗的不便與感染疑慮;另外,其創新研發的「穿戴式心跳血氧監測」以貼覆穿戴裝置,可以發展出微小化血氧測量設備,並且創造隨時隨意可進行血氧測量的應用模式,同樣可改善既有血氧檢測儀的問題。
陳治誠有信心的說,臺醫光電這2項獨家專利技術不僅將為人們與醫療院所打造更智慧化的健康照護服務,同時也將為臺灣醫療設備產業創造更高的競爭力,帶領臺灣醫療設備業邁向新藍海市場。
臺醫光電創新研發「穿戴式心跳血氧監測」以穿戴裝置微小化血氧測量設備,且隨時可進行血氧測量的應用,可改善既有血氧檢測儀的問題。
創新研發血糖、血氧檢測技術
臺醫光電是由陳治誠帶領工研院的12名工程師在2014年4月創立,陳治誠指出,當時帶領工研院團隊進行技術與應用開發時,主要從醫療器材產業現有的產品缺口切入,希望從市場需求創新研發出全球都沒有的領先技術與產品,讓臺醫光電可以成為引領產業趨勢的重要角色。
臺醫光電研究團隊投入研究時發現,過去10多年來,各種醫療設備器材都不斷進步,例如量測體溫的儀器從最早的水銀體溫計發展到電子體溫計,之後又進步到耳溫槍的光學儀器;反觀糖尿病照護市場中,驗測血糖的設備裝置卻始終沒有任何創新,測量血氧的設備也沒有太大改善,因此研究團隊開始思考,如果可以在這2個許久未獲得創新的領域有所作為,勢必可以帶來很大的迴響。
鎖定糖尿病檢測與血氧檢測兩大領域之後,工研院整合技術領域涵蓋光學、電學、化學、生醫、機械在內的多位工程師,研發出「非侵入式血糖監測」及「穿戴式心跳血氧監測」。有鑑於這2項技術極具後續發展潛力,因此工研院研究團隊決定從工研院衍生出來,創立臺醫光電科技。
非侵入式血糖儀布局新藍海市場
根據國際權威市場調查機構ASDR提出的報告顯示,2010年全球侵入式血糖測量器材市場銷售值預估為89億美元,其中血糖試片的銷售值預估為79億美元,到了2017年,全球侵入式血糖測量器材市場銷售值將進一步攀升到122億美元,其中血糖試片的銷售值109億美元,顯示血糖檢測商機龐大。
不過,現行侵入式血糖檢驗必須每日數次穿刺手指採血檢驗,有引發病患疼痛及感染的疑慮,且指尖消毒過程繁瑣且不方便,諸多問題讓受測者退縮卻步。因此過去幾年發展非侵入式血糖監測(non-invasive glucose monitoring),受到全球廠商很大的重視,相關商機也將逐漸湧現。根據市場調查機構的報告,非侵入式血糖監測銷售值預估將由目前2012年數百萬美元規模快速成長,至2016年達到20億美元的規模,2011~2016複合年成長率為25%,屬於高速成長的醫療器材。
儘管一直都有廠商積極投入研發非侵入式血糖監測,但是由於非侵入式血糖監測技術難以突破,要獲得高準確率有其難度,因此過去10年來僅有少數幾家公司的非侵入式血糖監測儀器通過歐盟醫療器材CE認證,而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至今尚未核准任何非侵入式血糖監測產品上市,可見非侵入式血糖監測目前仍處於藍海市場的發展階段。
眼球適合進行非侵入式量測
面對這塊新藍海市場,臺醫光電可望憑藉技術優勢,開拓可期商機。陳治誠說,現行多數公司的非侵入式血糖儀,係以各種光學方式,測量皮下組織的血糖濃度,由於皮膚不是透明的生物組織,而且皮下組織的葡萄糖濃度遠低於水、脂肪、血色素濃度等,使得葡萄糖的光學訊號受到嚴重干擾,測量準確度也同樣受到影響,不僅經常需要另以血糖儀進行校正,也需要較長時間的數據分析。
反觀臺醫光電的「非侵入式血糖儀」,主要運用多重光學技術,將符合眼科安全標準的低能量紅外光,照射眼球水晶體前的房水液,進而檢測眼球內的葡萄糖濃度,藉以測量人體的血糖濃度值。陳治誠解釋,由於房水液為眼角膜及水晶體間的透明凝膠液體,其組成成份類似血漿,不含血球,此外,房水液的葡萄糖濃度與血液的葡萄糖濃度相當,因此相較於以皮膚為非侵入式光學檢測血糖,眼球更適合做為非侵入式光學檢測血糖的位置。
除此之外,臺醫光電「非侵入式血糖儀」所發射的低能量紅外光束,可以穿過透明的眼角膜,進入房水液照射血糖,再利用水晶體的反射面,將葡萄糖的光譜反應傳回「非侵入式血糖儀」的光感測器,如此測量出的的葡萄糖濃度正確率會更高。
陳治誠強調,因為「非侵入式血糖儀」光功率小,不會對眼睛造成傷害,具無痛、無血、無感染優點,此外,透過可連續監控等機制,更使「非侵入式血糖儀」符合未來市場對遠距智慧健康照護的發展趨勢,未來臺醫光電「非侵入式血糖儀」可結合遠距智慧照護,針對亞健康、前期糖尿病以及第2型糖尿病人口,進行健康管理與居家照護服務。(編按:亞健康是指介於健康及生病之間的狀態,這類型的人口並沒有具體的病症,若處理得當則可轉向健康,反之則成為病患。)
穿戴式監測 搶攻物聯網商機
至於「穿戴式心跳血氧監測」的未來發展潛力以及市場利基,陳治誠充滿信心的說,根據市調研究機構IMS的資料顯示,全球穿戴式醫療保健與物聯網可穿戴式設備市場到了2016年將會達到60億美元,另外,資策會MIC最新報告也同樣指出,2013年全球物聯網市場產值約3,500億美元,預估到了2016年產值將達到6,000億美元。
基於全球穿戴式醫療保健與物聯網市場商機可期,未來臺醫光電「穿戴式心跳血氧監測」的發展潛力也相當值得期待。陳治誠表示,生理訊號感測器為目前健康監測智慧裝置的關鍵技術,然而穿戴式保健裝置必須在使用者活動的情況下仍能長期監測生理訊號,因此目前穿戴式保健裝置的生理感測器仍然侷限於走路、體溫、心跳以及透過演算推估的脂肪燃燒率等,市場上尚未見到可測量血氧飽和度、血壓及呼吸等生理訊號的穿戴式裝置產品。
陳治誠進一步解釋,傳統心跳血氧監測儀的感測器探頭絕大多數都是屬於穿透型,測量位置也侷限於指尖、耳垂及腳趾等部位,對於生性較為好動或末梢血液循環較差的病患,傳統的穿透型感測器探頭容易會受到震動干擾或雜訊,導致影響測量的準確度,比較難發展成穿戴式產品。
儘管近5年來隨著穿戴式裝置產品的概念發展,市場已有推出心跳血氧手錶,但手錶仍需連結一個反射型感測器探頭穿戴於指尖,使用上並不方便。另外,市場上雖然也有許多可偵測心跳的智慧手錶,但是尚無可以在手腕位置同時偵測心跳及血氧的智慧手錶產品。
因此臺醫光電創新研發出搭載微小型心跳及血氧晶片的「穿戴式心跳血氧監測腕帶」,讓使用者不論於指尖或手腕位置,均可偵測到足夠的信號強度,為目前全球體積最小、耗電最小且唯一可以於手腕位置同時測量心跳及血氧值的感測器。
陳治誠說,細胞的新陳代謝需要血液中的氧氣,所以血氧是生命能量的泉源,血氧資訊不管是對健康的人而言或亞健康族群,都非常重要。在未來的發展上,臺醫光電的「穿戴式心跳血氧監測腕帶」,將會積極創造出龐大的市場利基。
研發、品牌同步 搶攻全球市場
「要在一個專業的領域創新技術與產品,不能單靠一人之力,而是要仰賴整個團隊凝聚向心力,在研發過程中不斷思考、激盪,練就十八般武藝。」陳治誠強調,技術研發過程,一定會遭遇許多問題與困境,研究團隊的思考一定要不斷轉彎,才能創造出最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在技術創新之後,目前臺醫光電的「非侵入式血糖儀」與「穿戴式心跳血氧監測腕帶」都已經完成原型機驗證,並進行動物臨床試驗以驗證其可行性,以及向人體試驗委員會(IRB)提出申請,即將進入人體臨床試驗,同時也已經於各主要國家申請13件專利,技術創新及研發進度都十分理想,一旦上市,即可快速搶攻非侵入式血糖監測的藍海市場。
由於技術具備強大的發展潛力,因此臺醫光電創立之後的幾個月,即獲得臺灣及日本資通訊、光電、半導體、生技醫療創投的投資,取得超過新臺幣2億元的募資,這對臺醫光電未來持續創新技術與行銷品牌,帶來很大的助益。
展望未來,陳治誠說,臺醫光電將擺脫臺灣製造業慣有的代工(OEM)製造思維,運用公司獨家擁有的非侵入及穿戴式技術,聚焦於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呼吸等慢性病患的醫療照護,以及亞健康人口的自我健康管理與居家照護需求市場,同時朝研發與品牌兩端發展,搶攻全球醫療設備與健康照護市場。
擁2獨步全球技術 工研院新衍生成立臺醫光電科技
工研院本月新衍生成立一家臺醫光電科技公司,董事長陳治誠表示,該公司已擁有二項獨步全球的產品技術,分別是非侵入式血糖機、可測心跳及測血中含氧量功能的穿戴式手錶,預計各於明後年以自有品牌上市銷售。
工研院積極推動技術團隊創新創業,從2011年到2013年已陸續衍生成立19家新創公司,今年預計會再衍生成立10家以上的新創公司,醫光電科技為七月一日新成立的公司;陳治誠畢業於台大化工系,曾在工研院服務六年,出去產業界歷練十六年,創業過五家生醫器材公司,先後被併購並獲利,四年前回到工研院,沒想到再度創業第六家公司。
陳治誠指出,臺醫光電科技經營團隊共十二人,主要產品已開發出二項,一為非侵入式血糖機,運用光學技術即可從眼睛測量血糖,這有別於目前需抽血的侵入式血糖機,對糖尿病患者很便利,這產品已在台大及長庚醫院完成動物實驗,將進入人體實驗階段,若進行順利,可望於後年下半年上市銷售。
陳治誠表示,另一項產品為穿戴式手錶(Ocare),目前同時兼具量心跳與測血中含氧量功能,這對氣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非常實用,現已上市的穿戴式手錶僅具備量心跳功能,缺乏測血中含氧量這一項,臺醫光電除了開發出兼具二項功能,還會導入其他功能,預計明年可上市銷售。
臺醫光電科技目前位於工研院育成中心,規劃明年申請進駐竹科,陳治誠預計公司成立三年後才能獲利,但因目前已有感測晶片可銷售手錶廠商,公司會持續有營收。
公司簡介
臺醫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aiwan Biophotonic Corporation,tBPC),係由工業技術研究院技術團隊於2014年4月22日所投資創立的公司,並於2014年8月獲得國內外知名 ICT、光電、半導體、生技醫療創投等公司的投資,致力於成為全球頂尖技術創新的生醫光電科技公司,以研發、製造、行銷醫療及健康照護產品及服務於全球市場。臺醫光電擁有堅強的高科技生醫光電技術人才團隊,運用本公司「非侵入式血糖監測」及「穿戴式心跳血氧監測」二項核心技術,是本公司立足國際市場的最大競爭優勢。
臺醫光電科技股份有美公司的經營團隊主要成員為工研院電光所的生醫光電技術團隊十餘位工程師,技術領域涵蓋物理、化學、生醫、電子、光電、機械等,其中半數具有十餘年以上工作經驗,包含3位博士、5位碩士及數位學士。經營團隊的執行長陳治誠博士曾擔任台灣、大陸及美國五家醫療器材公司的執行長及總經理,具有二十餘年以上醫療器材產業的實務經驗。
臺醫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設立初期先進駐工研技術研究院創業育成中心,2015年6月已獲科技部變更登記設籍新竹生物醫學園區,目前正進行ISO 9001及ISO13485品質系統及醫療器材GMP的建置,預定於2016年6月底前取得認證。
公司基本資料
統一編號 | 54714567 |
公司狀況 | 核准設立 |
股權狀況 | 僑外資 |
公司名稱 | 臺醫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出進口廠商英文名稱:TAIWAN BIOPHOTONIC CORPORATION) |
章程所訂外文公司名稱 | |
資本總額(元) | 500,000,000 |
實收資本額(元) | 72,673,940 |
每股金額(元) | 10 |
已發行股份總數(股) | 7,267,394 |
代表人姓名 | 皮華中 |
公司所在地 | 新竹科學園區新竹縣竹北市生醫路二段6-1號4樓之1 |
登記機關 | 科技部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
核准設立日期 | 103年04月22日 |
最後核准變更日期 | 110年03月17日 |
複數表決權特別股 | 無 |
對於特定事項具否決權特別股 | 無 |
特別股股東被選為董事、監察人之禁止或限制或當選一定名額之權利 無 | |
所營事業資料 | CC01080 電子零組件製造業 CE01010 一般儀器製造業 CF01011 醫療器材製造業 F401010 國際貿易業 F601010 智慧財產權業 I301010 資訊軟體服務業 I301020 資料處理服務業 CC01101 電信管制射頻器材製造業 F401021 電信管制射頻器材輸入業 F108031 醫療器材批發業 F208031 醫療器材零售業 研究、設計、開發、製造及銷售下列產品: (1)非侵入式血糖儀、相關耗材及程式 (Non-invasive Glucose Meter, Related Consumables and Software) (2)非侵入式生化檢驗儀、相關耗材及程式 (Non-invasive Biochemical Analyzer, Related Consumables and Software) (3)穿戴式生理訊號感測器模組及元件 (Wearable Vital Sign Sensing Modules and Components) (4)穿戴式生理參數監測醫療器材 (Wearable Vital Sign Monitoring Medical Devices) (5)穿戴式裝置及程式 (Wearable Devices and Software) |
董監事持股
序號 | 職稱 | 姓名 | 所代表法人 | 持有股份數(股) |
---|---|---|---|---|
0001 | 董事長 | 皮華中 | 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523,545 |
0002 | 董事 | 俞允 | 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523,545 |
0003 | 董事 | 趙欣媛 | 偉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523,545 |
0004 | 董事 | 黎育騰 | 126,171 | |
0005 | 董事 | 廖錦玉 | 日商羅姆株式會社(ROHM CO., LTD.) | 1,038,165 |
0006 | 董事 | 蔣依倩 | 中國信託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 | 415,266 |
0007 | 董事 | 陳麗玲 | 創新工業技術移轉股份有限公司 | 216,617 |
0008 | 監察人 | 洪子惠 | 0 | |
0009 | 監察人 | 鹿琬為 | 0 | |
與我聯繫
臺醫光電科技交易或臺醫光電科技股價的問題可以加LINE聯繫,互相交流討論
歡迎直接來電~0960-550-797 陳先生<----手機點我即可撥號
常見問題
臺醫光電科技股價如何查詢?
臺醫光電科技股票交易如何進行?